成功鎮新港,隱藏於台東的日治特色小鎮

2021-01-18 | 最新消息

若有人告訴你:「我是新港人!」別以為他一定來自嘉義新港,他也可能來自台東成功鎮。這是一個以阿美族為主的原鄉聚落,昔日鎮名「麻荖漏」即出自於阿美語,目前從南至北共有14個部落,鎮上還有一座佔地約兩公頃的阿美族民俗中心,每年七~八月更有不少遊客專程前來參加阿美族豐年祭;只是百年下來,小鎮早已成為融合客家人、西拉雅族、漢人等多元族群的漁港大鎮,亦是東部最大漁港─新港漁港,又稱成功漁港之所在地,當地以古老的鏢旗魚技法聞名,鎮內還有全台唯一一間旗魚神廟。
但鮮少人知道,成功鎮曾經風光一時。日治時期,日本人看中這裡的海域地形,一手規劃、興建新港漁港及新港區,吸引許多日人與日軍遷移至此定居,使得新港區擁有原鄉鄉鎮少見的棋盤式寬敞街道和完善的排水工程,就連鏢旗魚技法也是日人傳授而來,加上旗魚經濟價值高,當地曾擁有兩間電影院和多間聲色場所,甚至還有日本軍官專程從沖繩聘請來的和菓子師傅所開設的和菓子店,也就是當地傳承三代的糕餅店福和成之前身。

包裝沒品牌,同學不相信柑仔店內的美味麻糬來自「福和成」


《福和成》第三代負責人洪曉龍。
 

「日本人戰敗離開臺灣後,原是和菓子店學徒的阿公就頂下師傅的店面繼續做。但當地人每日求溫飽都有問題了,和菓子這種奢侈品怎麼賣得出去,生意當然不好;後來阿公又走得早,我爸20多歲便接手家業,只學到阿公三成手藝」,福和成第三代洪曉龍娓娓道出家業曾跌至谷底的情景。

為了振興家業,他曾專程北上至台北犁記餅店當學徒。但返鄉後,沒有拓增產品線,反而決定只專精於麻糬和封仔餅,其理由是:「我想把品牌做出來!」原來,民國50~60年代台灣柑仔店盛行,福和成的產品也同步在柑仔店寄賣,國小同學吃過後讚不絕口,當他跟同學說"那是我家做的!",卻因包裝上沒品牌名,沒有人肯相信!

東海岸台11線上,原鄉小鎮日式和風糕餅店成亮點

只是,打造品牌是一條漫漫長路。除了先從能突顯傳承與當地文化的麻糬和封仔餅出發,再著手將店舖仿造成當年阿公接手的日式和菓子店舖之原貌,如今只要行經台11縣道的車輛及遊客,都會被這間原鄉小鎮裡的日式和風糕餅店所吸引外;同時也開始應用與接受數位工具,從POS機、多元支付到LINE@推播,並且在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普及中小企業數位寬頻應用計畫」的輔導下,加入「成功人事」官網、臉書專頁,強力推播及行銷品牌,更積極帶動周邊店家朋友導入數位應用服務並參與電子集章行銷活動。「我覺得,多元支付可以提供消費者更多便利性,數位行銷則是另一種可以與消費者"面對面"溝通的模式,雖然不是真的面對面,卻比直接到店裡或打電話更即時;尤其導入計畫後,不僅提高店家曝光率,符合我想做品牌的經營方向,對於整個成功街區也有振興活絡的效益」。


透過電子集章活動串起周邊店家,整合行銷互助共榮
 

隱藏於街區巷內的特色店家,「成功人事」幫你做介紹

成功鎮除了福和成,創於民國54年的在地店家大涼冰果店和遵循蒸熟炭火烤乾製程古法、以現刨柴魚片馳名的大慶柴魚也都在計畫的帶動下,業績翻倍成長。

導入Google Map定位和評鑑機制,精準搜尋到店家資訊。

由於不少當地店家位於街區內,不在台11縣道上。如果沒有人的分享,大多數遊客不知道他們的位置與特色,所以在計畫的輔導下,透過Google Map定位和評鑑機制,協助店家建置「數位門面」,拉近遊客與店家的距離,再配合線下與線上的快閃市集和電子集章等虛擬活動,增加遊客認識和蒞臨當地店家的機會。另外,還推出深度遊程及在地職人導覽,除帶領遊客走訪不同主題的景點與店家,體驗成功人士的生活模式,更可以到「成功人事」官網預約麻糬DIY或柴魚現刨等有趣的體驗活動,就是想讓遊客在台東成功小鎮感受漫遊的樂趣,玩出迥然不同的深度小旅行,計畫輔導團隊疆界地域美學行銷總監蔡志堅描繪執行街區計畫輔導重點。

店家熱情參與,展現成功美好帶動街區共好。​​​​​​​

身為街區老字號店家,且為第一家裝置Wifi熱點、應用最多元電子支付方式並扮演遊客「借問站」提供成功鎮觀光資訊的福和成,店家展現領頭羊的氣魄,不斷嘗試多種數位行銷通路拓展商品能見度,亦積極於數位課程中向街區其他店家分享數位支付導入方法及應用優勢,促進當地街區店家一起共好,以「翼旗成功數位街區」振興過去漁港熱鬧的景象,也透過數位工具及現代科技吸引更多人,來成功…跟我們一起遇見成功!

認識計畫:https://www.wistreet.org.tw/Home/
FB:https://www.facebook.com/StreetXLive/
 

主題專區

活動專區